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 是民间综合了儒、释、道三家之思想的祭祀对象,祭祀 “天地君亲师” 让人们同时达到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祭师等目的。人们通过祭祀 “天地君亲师” 表达了对天地的敬畏,对国家及社稷的尊重与忠诚,对圣贤大德的敬仰,对父母、祖辈及恩师的孝敬与深情。“天地君亲师” 的祭祀也表现了我们华人自古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
以往在民间,尤其在中国南方和移居到南洋的华人,很多都会把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家中或会馆的供桌上,以清香、灯、蜡烛、花、水果、茶水等长年祭祀。“天地君亲师” 这五个字,“天” 指的是上天及宇宙,“地” 指的是大地,“天地” 同时也指大自然,“君” 指的是国家、历代明君、杰出政治家及为国捐躯的英雄,“亲” 包括父母亲、历代祖先和宗亲,“师” 包括教师、导师、师父及古代的圣贤。“天地君亲师” 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可以说是深切的体现了我们华人对 “天地造化我,国家孕育我,亲人养育我,老师教导我” 的感恩之心。 |
祭祀 “天地君亲师” 的起源和历史
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 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 “天地君亲师” 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朝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 “天地君亲师” 的次序,从此,“天地君亲师” 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全国统一的宗教,“天地君亲师” 实际上在清朝年间发挥了全体国民共同的精神信仰的作用。19世纪初,清朝被推翻,中国不再有皇帝,有些民众便将 “天地君亲师” 改换为 “天地国亲师” 以 “国” 字代替了 “君” 字。现今在中国 “天地君亲师” 和 “天地国亲师” 两者并存,而在南洋的海外华人还是喜欢以传统的 “天地君亲师” 做祭祀。
自古儒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它讲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以入世作为实践儒家理想的唯一手段,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而道家主张隐世与避世,但这个隐世和避世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成功的入世。道家以 “道” 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佛家是主张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其实质并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摆脱尘世,以及自身情欲的困扰。其目的还是要达到人生的永恒。
总之,中华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它和中华传统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是相适应的。所以,华人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但是华人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个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所在。
总之,中华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它和中华传统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是相适应的。所以,华人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但是华人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个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