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的归类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要了解中华武术就必须先对它的归纳及团体概念有所了解。古时候的 “南拳北腿” 及 “内家外家” 因为自清朝各家武术交流平凡技术已有许多融合,所以古代的归纳方式已不准确也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现今中华武术的归纳是以:门派、支派、拳种、流派、套路、招式 做划分。
中华武术最顶端的归纳是 “门派”,其中人数最多的 “四大门派” 分别是 少林、武当、峨眉、南拳。
有些门派因为年代久远延申了“支派”。如“南少林”就是少林的支派。
咏春拳、洪拳、蔡李佛、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都属于门派棋下的 “拳种”。比如咏春拳、洪拳、蔡李佛属于南拳棋下的拳种。而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属于武当棋下的拳种。
有些拳种因为传人修改了少许技术内容便划出拳种的 “流派”。如陈式太极、杨式太极、孙式太极、吴式太极都属于太极拳这个拳种的流派。
各门派,拳种及拳种流派为了设置有效的传承都会习练规定的组合技术,这些规定的组合技术就是 “套路”。如虎鹤双形拳、五行拳、铁线拳、工字伏虎都是洪拳的套路。
各门派,拳种及拳种流派所习练的单一技术叫 “招式”。如冲拳、劈拳、插掌、四平马、三角马都是洪拳习练的招式。
以下请看中华武术四大门派的简介。
中华武术最顶端的归纳是 “门派”,其中人数最多的 “四大门派” 分别是 少林、武当、峨眉、南拳。
有些门派因为年代久远延申了“支派”。如“南少林”就是少林的支派。
咏春拳、洪拳、蔡李佛、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都属于门派棋下的 “拳种”。比如咏春拳、洪拳、蔡李佛属于南拳棋下的拳种。而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属于武当棋下的拳种。
有些拳种因为传人修改了少许技术内容便划出拳种的 “流派”。如陈式太极、杨式太极、孙式太极、吴式太极都属于太极拳这个拳种的流派。
各门派,拳种及拳种流派为了设置有效的传承都会习练规定的组合技术,这些规定的组合技术就是 “套路”。如虎鹤双形拳、五行拳、铁线拳、工字伏虎都是洪拳的套路。
各门派,拳种及拳种流派所习练的单一技术叫 “招式”。如冲拳、劈拳、插掌、四平马、三角马都是洪拳习练的招式。
以下请看中华武术四大门派的简介。
少林派
少林武术在全球早已家户喻晓。少林武术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与其他门派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少林武术一开始就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内涵,具有修身养性,善化人性,清净无为的武德。
大多人误以为达摩祖师创了中国禅宗,同时也创了少林武术。实际上,少林武术并非一人所创,少林武术是由历朝历代的少林武僧和俗家弟子,在长期刻苦习练并与武林人士切磋武艺所发展成。少林武术目前流传的套路有数百种。著名的少林套路有罗汉拳、大洪拳、通臂拳、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等。器械有梅花单刀、提炉枪、乾坤剑、六合阳手棍等。少林武术也有 “北少林” 和 “南少林” 之分。
大多人误以为达摩祖师创了中国禅宗,同时也创了少林武术。实际上,少林武术并非一人所创,少林武术是由历朝历代的少林武僧和俗家弟子,在长期刻苦习练并与武林人士切磋武艺所发展成。少林武术目前流传的套路有数百种。著名的少林套路有罗汉拳、大洪拳、通臂拳、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等。器械有梅花单刀、提炉枪、乾坤剑、六合阳手棍等。少林武术也有 “北少林” 和 “南少林” 之分。
|
北少林
少林寺位于中国北方的河南嵩山。它创建于公元495年,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来传教而建。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禅宗的祖庭,在大乘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天下第一名刹”。
据考少林寺自跋陀时期已有习武之风。地处嵩山深处的少林寺,山势险峻,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强盗四起,为了生存、保护寺院,寺僧就必须有自保自卫的本领,所以习武成为寺僧每日不可少的活动。有许多武林人士曾在少林寺剃发为僧,历代少林武僧也曾多次邀请武林高手到寺中切磋武艺并吸收百家之长。 唐朝初年,少林寺十三棍僧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赏,赐四十顷田地,水碾一具,并称少林武僧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明朝嘉靖时期,日本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少林武僧抗倭有功,因此朝廷大规模修整寺院,少林寺还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田税等特权。其后,少林武僧在明朝时期至少有六次被朝廷征调,参与战事,并屡建功勋,所以朝廷又多次为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同时也确立了少林武术的江湖地位。因其历代少林寺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武术,素有 “少林武功甲天下”之说。 历朝历代少林寺武僧教授过大量的俗家弟子,因少林寺在中国南方也有分寺,分寺内也收了俗家弟子。所以自古武林人士便统称在中国北方的嵩山少林寺祖庭、武曾、武学及俗家弟子为 “北少林”。 |
南少林
据考在唐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李世民封赏后少林寺也被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多座少林分寺。在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就有许多少林分寺,不过所有寺院都不被起名为少林寺。在福建莆田的 “林泉院 ” 和泉州的 “镇国东禅寺” 就是较早创建的少林分寺。
在福建省的少林分寺不但继承了嵩山少林寺祖庭“ 禅武合一” 的传统,寺内武僧也将嵩山少林寺的武学糅合进南方武术的特点,创建了独有的武术。南方武林人士闻寺内武僧武功了得,蜂拥到寺中与武僧切磋学习,因此寺内的武学也被多种南方拳种所吸收了。自明朝时期寺中武僧教授过不少俗家弟子,历代俗家弟子在南方也颇有名气。出于敬重,武林人士便统称在福建省的少林分寺、武曾、武学及俗家弟子为 “南少林” 。
在清朝年间福建省的少林分寺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寺中武僧不但教授了许多天地会成员武功,也直接参与了反清。朝廷闻之福建省的少林分寺参与了反清便下令围剿寺院,虽然寺中武僧和俗家弟子都有武功但是比起清兵人数还是太少,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清廷的围剿惨遭杀害,所有在福建省的少林分寺也接连被清兵焚毁,只有数位武僧和俗家弟子逃了出来。
据广东拳种祖传,在逃离清兵的围剿的武僧和俗家弟子之中包括了武功盖世的 “至善禅师” 和他的徒弟。至善禅师的五位俗家徒弟都身怀绝技,他们分别是洪熙官、方世玉、冯千斤、胡惠乾、廉遂兴。至善禅师与他徒弟们一路从福建逃到广东并与广东拳师联合反清,同时也创了新拳种。广东五大家拳之首的洪拳,也称洪家拳,就是洪熙官所创。据考,广东顺德永春拳也把至善禅师尊为师祖。
虽然在福建省的少林分寺都在清朝年间被焚毁,但寺中的 “南少林” 武学早已在中国南方广泛流传,寺中武学也深深影响了南方武术。现今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武术系统;是福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
在福建省的少林分寺不但继承了嵩山少林寺祖庭“ 禅武合一” 的传统,寺内武僧也将嵩山少林寺的武学糅合进南方武术的特点,创建了独有的武术。南方武林人士闻寺内武僧武功了得,蜂拥到寺中与武僧切磋学习,因此寺内的武学也被多种南方拳种所吸收了。自明朝时期寺中武僧教授过不少俗家弟子,历代俗家弟子在南方也颇有名气。出于敬重,武林人士便统称在福建省的少林分寺、武曾、武学及俗家弟子为 “南少林” 。
在清朝年间福建省的少林分寺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寺中武僧不但教授了许多天地会成员武功,也直接参与了反清。朝廷闻之福建省的少林分寺参与了反清便下令围剿寺院,虽然寺中武僧和俗家弟子都有武功但是比起清兵人数还是太少,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清廷的围剿惨遭杀害,所有在福建省的少林分寺也接连被清兵焚毁,只有数位武僧和俗家弟子逃了出来。
据广东拳种祖传,在逃离清兵的围剿的武僧和俗家弟子之中包括了武功盖世的 “至善禅师” 和他的徒弟。至善禅师的五位俗家徒弟都身怀绝技,他们分别是洪熙官、方世玉、冯千斤、胡惠乾、廉遂兴。至善禅师与他徒弟们一路从福建逃到广东并与广东拳师联合反清,同时也创了新拳种。广东五大家拳之首的洪拳,也称洪家拳,就是洪熙官所创。据考,广东顺德永春拳也把至善禅师尊为师祖。
虽然在福建省的少林分寺都在清朝年间被焚毁,但寺中的 “南少林” 武学早已在中国南方广泛流传,寺中武学也深深影响了南方武术。现今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武术系统;是福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
武当派
武当武术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武当武术由张三丰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武当武术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末清初。武当武术风格特点是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见长,以慢击快,以意运空,以气运身。以逸待劳,乘势借力,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步走弧形,进以侧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步走弧形,进以侧门 ;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武当拳技法多变,多用掌而少用拳,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
武当山道士们过着是与世无争的生活,所以练武当武术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流传至今的武当套路有器械及拳法几十种,如武当太极拳、无极拳、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鱼门拳、武当八折、武当九宫十八腿等。武当武术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 “铁布衫” 功)、和血功(重在养生)。
武当派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据了解,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自古被认为是从武当武术繁衍发展而成,所以也被归入武当派。
武当山道士们过着是与世无争的生活,所以练武当武术的目的在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流传至今的武当套路有器械及拳法几十种,如武当太极拳、无极拳、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鱼门拳、武当八折、武当九宫十八腿等。武当武术中还包含若干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 “铁布衫” 功)、和血功(重在养生)。
武当派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据了解,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自古被认为是从武当武术繁衍发展而成,所以也被归入武当派。
峨眉派
峨眉派源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峨眉山最早作为道教仙山闻名于世,但在明清之后道教衰落、佛教兴盛,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并称为古代武功的三大宗。峨眉派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形成于明代,其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自古峨眉武术是指产生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武术的总称。峨眉武术并非一人所创,它是由历代四川拳师,在长期刻苦习练并吸收百家之长所发展成。
据考自明朝峨眉武术已以拳法、枪法闻名于世。明代武学大家吴殳在其著作《手臂录》附卷《峨嵋枪法》中对“西蜀峨嵋山普恩禅师”所传“峨嵋枪法”作了阐述,并称赞峨嵋枪法 “卓哉”。明代唐顺之观峨眉武术高手练拳后,也写下了著名的《峨嵋道人拳歌》。
峨眉武术风格特点是柔者刚之本,刚者柔之用,若欲极刚必力极柔,刚柔相济。与敌交手,未发手时,宜松柔灵活,不用一丝一毫之强劲,即松肩沉肘,虚领顶劲,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寓随时变化之机而以意示形。发手时,则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处便从何处击人),极刚极强(刹时间集全身之力于一拳,有雷霆万钧之力)。
峨眉武术已知套路有数百个,可归纳为峨眉高桩拳、峨眉矮桩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四大类。如鹰鹤拳、虎掌拳、长鹰拳、子拳、鸭形拳、鹰醉拳、白猿二十式、八大擒拿功、十八手、无字手、雪花盖顶等。
据考自明朝峨眉武术已以拳法、枪法闻名于世。明代武学大家吴殳在其著作《手臂录》附卷《峨嵋枪法》中对“西蜀峨嵋山普恩禅师”所传“峨嵋枪法”作了阐述,并称赞峨嵋枪法 “卓哉”。明代唐顺之观峨眉武术高手练拳后,也写下了著名的《峨嵋道人拳歌》。
峨眉武术风格特点是柔者刚之本,刚者柔之用,若欲极刚必力极柔,刚柔相济。与敌交手,未发手时,宜松柔灵活,不用一丝一毫之强劲,即松肩沉肘,虚领顶劲,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寓随时变化之机而以意示形。发手时,则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处便从何处击人),极刚极强(刹时间集全身之力于一拳,有雷霆万钧之力)。
峨眉武术已知套路有数百个,可归纳为峨眉高桩拳、峨眉矮桩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四大类。如鹰鹤拳、虎掌拳、长鹰拳、子拳、鸭形拳、鹰醉拳、白猿二十式、八大擒拿功、十八手、无字手、雪花盖顶等。
南拳派
南拳,也称南方武术是流行在中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各拳种及流派的统称。明代的《小知录》里就有记载南拳的拳种,这样算来南拳已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了。
中国南方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交错,交通不便,各个地区随着地势及风土民情演化发展成许许多多的南拳。福建及广东便是南拳的中心。福建有白鹤拳、五祖拳、太祖拳、五梅花拳、连城拳、龙尊拳。广东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周家拳、蔡李佛、侠家拳、古劳咏春拳、顺德永春拳、佛山白眉拳等。湖南有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教。浙江有黑虎拳、金刚拳;温州有四步拳、刚柔拳、另外还有温州南拳、台州南拳和江苏南拳等。
南拳的共同特点是拳势刚劲,步法稳固,上肢动作较多,发劲有声。古人则概括为:以象形为势,以意为神,以气催力,落地生根,发力刚劲,有较浓厚的攻防意识。南拳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常见的龙、虎、豹、象、鹤、蛇、马、猴象形拳。而且有狮、鱼、犬等罕见象形拳。其象形拳数量之多,居全国诸门派之冠。
据考南拳在福建及广东早期的形成是受到北方武术的影响。从公元4世纪起,中国境内由北而南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移民。如在南北朝时代,当时就有大批北方人辗转迁移到南方,被称为“福老”。如在两宋之际,南迁军民超过百万。以上两次大规模移民,都是从河南出发。这些北方移民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术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清朝及明朝时期,在福建的少林分寺“南少林”又再次发展了福建及广东的南拳。
现今南拳的中心是福建和广东,因为在福建和广东的拳种最早流传国外至东南亚及欧美,它们也是习练人数最多的南拳。其中最受欢迎和最受瞩目的广东拳种是 洪拳 及 咏春拳。
洪拳也称洪家拳。洪拳源出 “南少林”,为洪熙官所创。历代著名洪拳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铁桥三、黄麒英、黄飞鸿、林世荣等。洪拳以刚为主,它的武术风格有二,一是长桥大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的技击;另一种是短桥窄马、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技击。而套路方面主要的有工字伏虎、虎鹤双形拳、五形拳、铁线拳、三展手、十字拳、单弓伏虎、双弓伏虎等等。
咏春拳是公认习练人数最多的南拳,据考全球有超过2百万人习练。咏春拳拳势紧凑、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 “二字钳羊马” 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咏春拳是个手脚灵敏,发挥寸劲力量的拳种。咏春拳同时也是流派最多的。有古劳咏春、顺德永春拳、叶问咏春、班中咏春等。每个咏春拳流派习练的套路数量和类别不定,共同点是所有咏春拳流派都有习练小念头这一个套路。据了解,有咏春拳流派尊严咏春为师祖,也有咏春拳流派尊南少林 “至善禅师” 为师祖。,
中国南方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交错,交通不便,各个地区随着地势及风土民情演化发展成许许多多的南拳。福建及广东便是南拳的中心。福建有白鹤拳、五祖拳、太祖拳、五梅花拳、连城拳、龙尊拳。广东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周家拳、蔡李佛、侠家拳、古劳咏春拳、顺德永春拳、佛山白眉拳等。湖南有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教。浙江有黑虎拳、金刚拳;温州有四步拳、刚柔拳、另外还有温州南拳、台州南拳和江苏南拳等。
南拳的共同特点是拳势刚劲,步法稳固,上肢动作较多,发劲有声。古人则概括为:以象形为势,以意为神,以气催力,落地生根,发力刚劲,有较浓厚的攻防意识。南拳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常见的龙、虎、豹、象、鹤、蛇、马、猴象形拳。而且有狮、鱼、犬等罕见象形拳。其象形拳数量之多,居全国诸门派之冠。
据考南拳在福建及广东早期的形成是受到北方武术的影响。从公元4世纪起,中国境内由北而南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移民。如在南北朝时代,当时就有大批北方人辗转迁移到南方,被称为“福老”。如在两宋之际,南迁军民超过百万。以上两次大规模移民,都是从河南出发。这些北方移民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术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清朝及明朝时期,在福建的少林分寺“南少林”又再次发展了福建及广东的南拳。
现今南拳的中心是福建和广东,因为在福建和广东的拳种最早流传国外至东南亚及欧美,它们也是习练人数最多的南拳。其中最受欢迎和最受瞩目的广东拳种是 洪拳 及 咏春拳。
洪拳也称洪家拳。洪拳源出 “南少林”,为洪熙官所创。历代著名洪拳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铁桥三、黄麒英、黄飞鸿、林世荣等。洪拳以刚为主,它的武术风格有二,一是长桥大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的技击;另一种是短桥窄马、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技击。而套路方面主要的有工字伏虎、虎鹤双形拳、五形拳、铁线拳、三展手、十字拳、单弓伏虎、双弓伏虎等等。
咏春拳是公认习练人数最多的南拳,据考全球有超过2百万人习练。咏春拳拳势紧凑、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 “二字钳羊马” 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咏春拳是个手脚灵敏,发挥寸劲力量的拳种。咏春拳同时也是流派最多的。有古劳咏春、顺德永春拳、叶问咏春、班中咏春等。每个咏春拳流派习练的套路数量和类别不定,共同点是所有咏春拳流派都有习练小念头这一个套路。据了解,有咏春拳流派尊严咏春为师祖,也有咏春拳流派尊南少林 “至善禅师” 为师祖。,